张家界呼唤本土“印象刘三姐”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4月25日,地处天门山索道下站附近的张家界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紧张的内部装修。
作为一家以民族演艺为核心,以餐饮、娱乐、商务为配套的多功能文化交流场所,张家界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计划总投资1.6亿元,号称湖南省文艺表演类项目中投资额度最大的项目。
“现在工期非常紧张,我们希望在7月能够建成投入使用。”站在工地上,投资者之一的向旺认为,张家界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文艺表演业充满商机。他们争取尽快进驻以尽早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向旺的投资在他自己看来并不盲目。在香港磨练多年的他说,早在投资张家界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前,他的团队已专门就张家界文艺表演业市场考察了整整两年。
考察结果表明,张家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中文艺表演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将精华的东西充分挖掘出来。在必胜的信念支撑下,2003年向旺携带巨资进入了这一市场。
“仅仅一台节目的制作我们就花了1000万元,这在湖南同类项目中是空前的。”向旺说,无论软硬件,他都是要选最好的,顶级的制作团队,最现代的声光设备,历经了2007年春晚考验的演员……
“节目非常优美,非常神秘。我的目标就是让这台节目和‘九寨天堂’、‘云南印象’、‘丽水金沙’以及‘印象刘三姐’等经典节目至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即将登台的文艺节目,向旺显得雄心勃勃。
向旺口中的这些高端旅游文化节目,究竟有何魅力?4月24日,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递交的一份建议案中为此举了一例:杭州大型歌舞演出“宋城千古城”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全年演出超过900场,观看人数超过170万,直接经济收入2亿元!
高端旅游文化节目显露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随着我市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张家界文艺表演业春天已经到来,已经为张家界版“印象刘三姐”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今年3月6日至12日,市政协课题组在副主席刘德湘、罗长江的带领下,就全市文化产业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结果让人惊喜:全市民营文艺表演业投资已达8800万元,年产值9000万元左右。
课题组发现,一批文化节目逐渐适应市场的风雨,开始成长壮大。仅仅武陵源区就有5家演艺场地,座位达到5000个。 “魅力湘西”、“梦幻张家界”、黄龙洞游客中心等,已经赢得了游客的青睐,而老院子、市广电中心、永定区宣传文化中心等正铆足劲头进入这一市场。
“张家界文艺表演业市场的消费能力约4亿元。这是一个充满高度诱惑力的市场,随着张家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它的魔力只会越来越大。”一位业内人士在高度肯定张家界文艺表演业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认为,我市要打造“印象刘三姐”那样的高端旅游文化节目,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整治,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文化产业市场的正常发育。”3月30日,市政协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指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行业之间竞相降价,自相残杀。
尽管问题还有,幸运的是,在看待张家界文艺表演业的问题上,各方已经取得了高度共识,并开始采取措施。
就在今年3月31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在张家界办公时殷殷叮嘱张家界,希望我市全力打造一台能体现湖南特色、代表湖南水平、具有全国影响的高端旅游文化节目。
4月15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美林专门对张家界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进行考察,考察后他明确要求全市旅游、文化等职能部门,积极支持企业建立行业协会,规范演艺市场。
…….
“作为演艺企业,我们现在最想要的就是成立行业协会,在政府对我们这些企业进行引导的同时,由我们自身协调、规范市场。”向旺认为,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只要规范好了,相信大家都会有饭吃,效益都会比较好。
“在打造高端旅游文化节目上,我们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们张家界有的是题材,有的是资源,而省里也将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扶持,现在就看谁能石破天惊,一举成功。”参与全市文化产业视察的市政协一领导显然对打造“印象刘三姐”们的高端旅游文化节目充满了信心。
作者:本报记者 曾甲长 来源:张家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