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实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溇、澧两水从武陵山脉的千山万壑穿过之后,在慈利县城区域附近忽然安静下来,并交汇成一个大大的“V”字,这个在英文中代表胜利和成功的符号,在这里躺了千万年没人在意,这里虽然是一片沃土,但仿佛在沉睡中。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后,慈利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忽如一夜春风吹醒一池春水,从金岩的崔嵬嵯峨大山,到龙潭河的小桥流水人家,从广福桥的濯濯童山,到三合口的葱茏山乡,溇澧大地到处充满了盎然生机。
“小康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慈利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将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使“小康农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经济建设方面注重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围绕“果、菜、茶、油、烟、牛、薯、林、麻、药”十大优势产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80%以上农民受益。全县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其中水稻20万亩,玉米、红薯各5万亩,水果10万亩,油菜20万亩,烟叶3万亩,蔬菜 3万亩,茶叶、苎麻各3万亩,葛根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7万吨,初步建立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个,绿色产品认证5个。2006年农业产值达15.3亿元,增长5%。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战略。一是千方百计扶优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全县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10家,金秋农产品开发公司进入省级龙头企业,华仪实业等8家公司进入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战略,创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稳固的供销关系,带动5万户以上农户提高了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二是新建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形成规模经营,达到优质高产目标。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动力度。以测土配方施肥、中德合作造林、世界银行中国新农村生态家园等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带动农村科技进村入户,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引进、推广一批示范品质好、有特色、效益高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通津铺镇农民率先尝到了科技甜头,2006年种植洛玉米1号、脱毒马铃薯、初田油菜等新品种8000亩,全镇农业净增收入3737万元。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达67个,发展会员2.5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9%,经营产值4.6亿元,其中过亿元的1个,过千万的2个。岩泊渡红薯粉丝协会等3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被农业部、财政部定为示范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8亿元,“乡乡通油路”工程建设进入尾声。2006年度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 197.8公里,涉及全县200多个行政村。二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健康发展。2006年度全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3.9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74.5%。共设立定点医疗机构48家。补助农民大病住院2.3万余人,占参合人数的4.6%,总医疗费用4052万余元,其中财政补助费用1451万余元,占总医疗费的35.55%。三是农村义务教育设施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面进步。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2006年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资金830万元,全部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中予以解决,有65674名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费),每生每期平均补助126.5元。全年国家补助教科书资金244万元,23371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科书,每生每期平均少交课本费52.2元。另外,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安排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资金100万元,为特困生补助生活费15万元,有力缓解了农民子女读书难、读书贵的矛盾。农村小学生巩固率首次达100%,初中学生巩固率达98.7%,普通高中学生巩固率达97.72%,职业高中学生巩固率达95.07%。农村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投入资金66万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所,新增入住五保老人90人。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财政供养体制。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53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15人。全县30个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农村劳动者提供用工信息1千余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5万人。大力发展沼气等新能源,新建沼气池1800口。通过推进“小康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增长6.6%,涌现出了民和、石马、永安、大安、象鼻嘴、复兴等一批小康村。
“文明农村”建设深入人心
慈利县新农村建设注重涵盖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不偏废,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既注重促进生产发展,又大力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使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融为一体,农民的“四个意识”,即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大为提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有礼貌的新型农民正形成农村的中坚力量。一是均衡发展农村教育资源。2006年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280万元,改造危房8088平方米,兴建寄宿制学校6所。农村学校公益经费和教师政策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普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发掘、整理出了民歌、仗鼓舞、慈利汉戏、板板灯等民族民间文化。三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两清三改一绿六通”(清垃圾、清淤泥、改厨、改厕、改圈、绿化村庄、通水、通路、通光缆电视、通电、通电话、通宽带)为突破口,创建生态化、人文化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开展健康向上文体活动,农村“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面达100%。加大了打击地下“六合彩”、邪教等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平安文明慈利。
“生态农村”建设起步良好
慈利县委、县政府将青山绿水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将之提升为一种形象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杜绝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好耕地、山坡、湖泊河流、林木植被等环境和资源,改善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大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通过加快村旁、路旁、宅旁、河渠旁绿化,搞好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保护古树名木,发展庭园经济。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造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三难地”造林4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14万亩。2006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2%。慈利县农村基本建成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家园,农民看到了“天蓝、山绿、水清、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明天。
“和谐农村”渐具雏形
农村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先富带动后富,弱势群体得到充分关爱和帮助的和谐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慈利县平安村居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乡村安宁,社会安定,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得到提倡。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和农民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农村人口问题得到统筹解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六点五之内,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面达100%。三是农村特困农户生活救助、大病救助、残疾人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500名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50户农村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新建了安居房。2000名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残疾人被纳入农村社会救助体系,200名不同类别残疾人得到功能补偿和康复治疗。财政投入30万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或扶持200名残疾人就业。四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的标准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建立的机制以制度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下去,促进了党风民风好转。五是开展阵地创建。扶持村级活动室建设,解决了12个村无活动场地的现状。六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制度执行面达100%,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七是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村级财务实行了村财乡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正开始起步,着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切实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县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成为新时期凝聚党心民心的一面旗帜。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康春风 易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