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土家族女子出嫁前要履行的最隆重的习俗。
张家界是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民俗与节庆活动构成一幅地域色彩浓郁的民俗生活画卷,越来越成为自然风光之外,吸引游客前来的又一大看点。
如果您是会奖团队、商务客人,或者热爱民歌、希望亲历民族风情的朋友,我们建议您,可以选择在以下时间到张家界来,充满民族风情的张家界将给您完全不同的体验。
土家族花朝大期
农历二月十五是土家族的花朝大期,幼女要穿耳,青年男女则多选于此时婚配。而哭嫁则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在前半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则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和“哭上轿”等,谁哭得声音嘶哑,谁哭得两眼红肿,谁哭得时间最长,谁就是有才有德。而由于大多选择在这一天婚配,土家族的山寨就变成了一片“哭声”的海洋,情景颇为壮观。
白族火把节 土家族六月年
农历六月二十五,白族人要在此刻要庆祝自己的火把节。其起源是驱除害虫,保护庄稼。节日时间被定在秋收之前,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火把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祭祖、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最热闹的是在尾声时的跳火把。午夜前后,经过狂欢后燃烧着的火把底部的柴火所剩不多,人们把它们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然后一个接一个从篝火上跨(跳)两三遍,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而此刻,年轻人还要开展比赛,看谁在篝火上跳得高、跳得远,直到尽兴为止。
这一天同时还是土家人的“六月年”。因土家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迁移,在这一天完成,所以土家人在这一天宰牛祭神,于是慢慢形成过“六月年”的习俗。过节这天,不仅家家户户备办酒肉、做豆腐,邀请亲戚朋友共度节日,而且,还要举行以祭祀祖先为主的摆手舞活动,锣鼓齐鸣,火炮连天,所有土家族山寨都将一片欢腾。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体现了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
苗族苗鼓节 土家族赶“天子会”
农历九月初九,土家族人要去赶“天子会”。这是张家界土家族最隆重最古老的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在这一天兵败身亡的向王天子。“天子会”一般要赶一天一夜,也有赶两天两夜的,赶会时各人精心打扮,穿戴整齐。赶会内容有祭祀向王天子、天子会庙祝当众协调各寨纠纷、歌舞杂耍和买卖货物等。
而这五谷丰登的九月初九,同时还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苗鼓节。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苗家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苗鼓节这一天,四乡的苗民会请出封祭的苗鼓,抬至跳花跳月坪上,击鼓狂欢,通宵达旦。中年鼓手们则各施绝技,闪展腾挪,比个高低,而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

土家族“赶年”
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这一天被土家人称为“赶年”。一进入腊月,土家族人便忙于打粑粑,做团馓,节日气氛笼罩着土家族的村村寨寨,到了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会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