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吃“元宵”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举国上下,皆大欢庆。因为它是我国人民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一)闹元宵与吃“汤圆”
元宵节,历史悠久。诸说不一,但从众多史书记载,应是这一传说,西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周勃、陈平等平定了“诸吕之乱”,拥刘恒为帝,即汉文帝。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纪念这一天,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出宫与民同乐。古代正月又称元月,“夜”在汉话中又作“宵”,所以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源于道教,因为道教把天、地、水尊为三元,能消灾降福,并把三元与时令节气相配,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元宵节里多热闹,世人称作闹元宵。”故民间流传“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就是这个意思。
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它象征着一家人团圆和睦,如古民歌中所唱:“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始于宋代,那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宋人姜白石诗曰:“贵客钩帘着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窗前花架无路灯,不得金钱不得回。”其中,“珍品”即指“汤圆”。宋末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必用食品,所以又叫它为“元宵”。
汤圆,北方叫元宵,后来南方人也叫元宵了。汤圆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隽永的文化内涵。汤圆为圆形食物,寓合家团圆之意。以糯米粉为原料,是因糯米粘性强,象征一家人团结紧密。以糖为馅,表示全家团聚美满幸福。用沸水煮汤圆,其意这种团圆经得起折腾。水浊圆子白,又暗示全家团圆高尚纯洁。正因如此,人们很看重这一食俗。
随着烹饪技艺的发展,元宵种类异彩纷呈。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我国的汤圆花色纷呈,美味各异。著名的有湖南长沙的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味美。江浙的汤团馅多皮薄,肥糯不腻。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糯。而擂沙汤圆则形美色艳,豆香宜人。四川的心肺汤圆鲜香可口,风味别致。安微的正福斋汤圆制作精细,滋润香甜。其蚌埠的混汤酒酿元宵质地柔粘、馅心多样。还有台湾的菜肉汤圆,天津的甜馅元宵,齐鲁的桂花元宵等,均别具风味。
(二)玩花灯与猜灯谜
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是玩花灯。晚上,尤其是月夜,城乡街坊,悬灯结彩,争奇斗艳,孩童也手提灯笼嬉戏。正如《水浒》66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一章描述那个情景。真是四面八方都是灯,天上人间亮晶晶。
元宵节之所以张灯集会,其源于佛家。因佛家把火光比作佛的神威,谓之“无量火焰,照耀元极”。所以灯是佛事主要供具之一。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降魔的那一天,正好是东土的正月十五,佛家为纪念每年这一天,都举行燃灯晚会。后来佛教东渐,元宵张灯之风也就随之而来。到了唐代,朝廷更明令每年元宵点灯,三街六市观掌灯火,表演各种奇能异术。唐玄宗时,一次元宵节,宫中用绢丝扎成20间高150丈的灯楼,上悬珠玉金银的穗坠,当时无疑是世界之最。元宵节也是男女相爱私下约会的良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真实写照。
灯,种类很多,除了挂灯之外,还有由多人玩耍的龙灯,龙灯分旱龙灯和水龙灯,张家界地区还有板板灯。各显其能,各具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用科技武装彩灯,走马灯是用电作动力的,声控灯只要观众为之鼓掌握,它就大放光明。真是奇妙无穷。
灯谜是由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据说,最早的灯谜出现于汉末。当时老百姓痛恨董卓专权,曾暗中制作谜底为董卓的灯谜:“千里草,何青青;十早卜,不得生。”灯谜内容与时俱进。抗战胜利后,四川成都一家出的是“日本投降”灯谜,有人猜成“查”字,有人猜为“和服”,有人说是“屈原”。三种猜法,各有新意。
有灯谜,又有了灯谜书、灯谜团体和灯谜盛会。最大的一次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为期3天,参加的人次达两万之众。如今许多地方都在元宵节举办灯谜活动,还有的搞有奖猜谜,更为有趣.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