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旅游 水乡乌镇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对江南水乡,心仪已久。
生活在北方的自己,不止一次,因为读过鲁迅、茅盾、余秋雨笔下形形色色却一致优雅的江南水乡,而常常在梦里徜徉其中。那些漂动的乌蓬船,那些悠悠流淌的河流,那些淡雅明丽的女子,那些浮动在空气中的闲适,那些浸润了绿色的温情,将自己紧紧地包围着,缠绕着,度过一个个美妙的夜晚。到一个可以撑船,可以流动,可以无拘束暇思的江南水乡,是多少年的梦想啊。而今天,利用五一长假的机会,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水乡乌镇,是江南六大著名的水乡之一。这个面积不大,河岔不多,水乡特色并不十分显著的小镇,因为茅盾而名闻遐迩。乌镇是茅盾的故乡。因为有了茅盾,乌镇的水别样水灵;因为有了水乡,茅盾的故事多了一分滋润。在一个阴雨霏霏的下午,我和朋友一行人来到了这里。
行程从一个小小的码头开始。在一片葱绿的竹林中,一个小小的木制码头,悄然独立在江南的春雨中。朋友们跟着导游匆忙地穿过小桥进入建筑中去了,我却站在这个一进门就可以见到的小码头前,默然无语。刚刚开始的,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容易被见到的,往往是不值得注意的。站立在这个小小的码头前,自己却莫名地感慨起来。江南水乡,名不虚传。虽然这样的水,这样的树,在江南比比皆是。但是在这个地方,却独有了一番滋味。记得梁衡先生在他著名的散文《觅渡,觅渡,觅何处》中,也记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码头,这样一个走出了无畏智者的小码头。想起悲情先烈那双睿智忧郁的眼睛,禁不住内心就颤抖起来。从这里走出的茅盾,一步步踏上来,一步步走出了全新的人生。他的一生虽然也不很顺,可是比起秋白先生,不是幸福的多了吗?
追上旅游团队,大家已经处于一片建筑中了。难道这里的建筑,就是出自于同济大学大家手笔规划后的传统南方经典建筑吗?所有的建筑,几乎都是沿着一条小河而建。一如北方常见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呈四和小院的式样,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北方的院落更大一些,水乡的院落更小更精致一些,那些精心雕刻的家具、回廊、窗格,处处透露了南方典雅精细的风格。而尤其令人叫绝的,是窗前的一蓬茂竹。古人云:“不有小院新竹色,君来那肯暂淹留。”春雨中,嫩绿欲滴的竹色,把盎然的生机和鲜活的灵性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游人的眼前。可惜的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的世界,拥挤的游人把静谧和幽雅一扫而空,那些绿竹和建筑呻吟在粗暴的游览中无可奈何。即使身处茅盾的祖屋,看着那些先生曾经睡过、吃过、坐过、走过的狭小空间,也无法想象先生的风采了。
在我的印象中,游览水乡,应该是坐在船中的。想想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周庄,那些船里的情趣,实在让人渴望。可是导游根本不如此安排。实在无法忍耐群群游客的拥挤,只好常常脱离团体,一个人,穿过迷离的春雨,匆忙越过青砖胡同,来到小河边,观察岸边的垂柳,凝望对面的人群。来到这里,我就是来看水乡的,是来体味那柔柔的水的呀。站在青石桥上,我就这样一个人,凝望春雨里的乌蓬船,静静停泊在河边,淡绿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的垂柳亲密触摸着温柔的河面,一个个小小的木制平台,从老旧的房子中伸展到河边,偶尔有一两个姑娘,从平台上的窗户中探头观望。
这才是水乡呀。
那水,那人,那船,那树。水乡在一蓬春雨里,沐浴着江南的柔情,滋润着浮躁的心情。“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不同的风景给了人不同的心境,而今,还有断肠人吗?
蜂拥而来的游客,很快就打断了自己的思绪。这样一个美妙的小桥,自然是很多人争相拍照的去处。我跟随团队离开那里,沿着河边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回眸烟雨中的乌镇。当年的茅盾,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宁静的故乡,今天会如此的热闹吧?
来源:葡萄酒旅游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