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主办地武汉市主要旅游景点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武汉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现有定点旅游景区(点)26处。其代表性的景点是全国最佳风景名胜之一的黄鹤楼,国家级东湖风景区,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禅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都颇为知名。拥有无数名胜古迹的武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吴主孙权处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嘹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往事越千年,黄鹤楼时毁时建、时隐时现,历经战火硝烟,沧海桑田,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后一座楼阁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百年后,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楼阁横空出世,正可谓千古风云传盛事,三楚江山独此楼。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
东湖磨山风景区
磨山景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是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文明风景区旅游示范点”;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02年6月正式通过国家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目前正在进入国家ISO14000环境质量示范景区行列。磨山景区经过50多年发展,已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娱乐设施。
一、植物专类园区磨山三面环水, 六峰逶迤,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7平方公里,尤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味到各种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的宝库”之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开发,逐步建成并开放有集科普、观赏、游览于一体的13个植物专类园,即梅园、水生花卉园、盆景园、杜鹃园、樱花园、荷花园、桂花园、蔷薇园、松柏园、山茶园、竹类园等。这里是花的海洋, 花的品种成千上万, 使景区形成了“夏荷冬梅、春鹃秋桂”四季百花齐放的格局。其中,仅梅花品种就达248种,梅树、梅桩2万多株,为全国之最,栽培技术与研究水平均领先全国,“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就设在磨山梅园内。中国荷花研究中心占地5.6公顷,品种300余个,四周林木环绕,垂柳依依,桃花环抱。每当夏季来临之时,凉风习习,清香远溢,正如古人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东湖樱花园是日本陆奥银行主要捐资建设的,该园既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也借鉴了日本造园手法,美丽的樱花灿若朝霞、白如初雪,日式的园林经典建筑弘前五重塔是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目前已定植樱花树5000株,并于2001年开园迎宾。随着东湖樱花园的建设与发展,她将使武汉市在不远的将来与日本的青森县、美国的华盛顿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磨山杜鹃园是一处天人合一的自然式园林景观,品种冠中南五省之首,阳春三月,花开时节,满山遍野,花海如织,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磨山桂花也一向在民间享有胜誉,素有“八里磨山,十 里飘香”之说。盆景园是湖北最大的盆景园,其建筑风格和庭园布置融合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园内珍藏有各类盆景近万盆,并常年展出花卉盆景。
二、楚文化游览区楚文化是我国周代(公元前11世纪晚期——公元前223年)楚人在荆楚大地上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所创立的特色地域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与我国中原地区的黄河华夏文化并驾齐驱,共同缔造中华文明。楚人经过奋发图强,产生了包括青铜冶炼工艺、丝织、刺绣工艺、漆器、文学、美术、乐舞等在内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北为古楚国腹地,根据历史典籍和传说,省、市政府在东湖磨山景区青山绿水间建成楚文化游览区。主要景点有:雄伟壮观的楚城门,楚人进行商贾贸易的楚市,楚之始祖祝融塑像,媲美江南三大名楼的楚天台,比泰山的“天下第一碑”更为壮观的《离骚》碑刻,全国最大的“唯楚有才”石雕园和南国哲思园等,它们生动直观地显现了古楚国经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灿烂。磨山四季皆可游览。岁末春初,瑞雪纷扬, 磨山五百亩梅花吐蕾绽放,疏影横斜,冷艳四溢,淑女雅士,纷至沓来。四月樱花盛开,湖面平如镜,鸟雀唱山林;仲夏酷暑, 游人入泳场消暑, 纳凉倚繁荫,采风攀山顶,夏夜篝火晚会。九月秋风高洁,看三秋桂子,十里飘香,万株红叶,层林尽染。更有长年楚文化艺术节活动,编钟磬石交鸣,楚女细腰歌舞,浓郁的楚民间风情表演, 无不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按照《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把磨山景区建设成为“以楚文化游览区为中心, 植物专类园为特色内容的观光游览区”的要求,根据“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并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的步骤,力避利益驱动,克服短期行为,压缩生产土地,真正把东湖磨山景区宝贵的土地资源管好、用好。
 |
东湖风景区
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风光秀美的"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湖边,碧水青山,满目秀色。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出没翻飞,游船鱼舟如织,群山环绕、苍松叠翠。东湖又是武汉市著名的水上运动场所,也有人称它为大城中的"海洋"。东湖湖面辽阔,水面达三十三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五倍多,加上沿湖陆地风景区,面积达八十余平方公里。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1950年开始在这里兴建风景区,至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个游览区,即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以及还未完全建成的白马区、落雁区和吹笛区。
走进东湖大门是听涛区。该区南是一狭长半岛。岛上有先月亭、可竹轩、多景台、露天剧场、溜冰场等。由此北去,则是听涛轩。此轩四周苍松翠竹环抱,外景清幽,轩的建筑古雅别致。轩右下有"水云乡"可以品茗,左下的听涛酒家有诱人的活鱼风味菜肴。向北越过荷风桥,迎面便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行吟阁"相当于二三层楼高的行吟阁,古风朴朴,令人肃敬思古。再北行过落羽桥,便见濒湖画廊和屈原纪念馆,这里经常举办美术、书法展览。再往北过一桥,便到梨园。园内以果园(梨)为主,又有奇花异木辅之。穿过梨园向北,是纪念太平天国九女牺牲的九女墩。至此,沿湖风景已毕,但从九女墩折向东有一长堤,一直通到湖水中央的一个小岛。岛上建有湖心亭(湖光阁),恰似杭州西湖中三潭印月边的湖心小岛。
听涛区内,还有中国第一座雕塑寓言公园,按《盲人摸象》、《猎人争雁》、《鹬蚌相争》、《东郭先生》、《掩耳盗铃》等寓言而雕塑的石质,铜质雕像,栩栩如生,游来别有一番情致。
鸟语林位于东湖风景区内,是湖北省唯一的大型鸟类观赏、鸟艺表演乐园。占地面积30亩,征集珍稀鸟类l50余个,品种5000多只,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绿孔雀、丹顶鹤、红腹锦鸡等,还有国外的金刚鹦鹉、黑天鹅、鹈鹕、火烈鸟等珍稀鸟类。 鸟语林设有鸟艺剧场,孔雀东南飞表演场、大型人工瀑布、天鹅湖、鸳鸯溪等景点。漫步鸟语林,既可尽情观赏珍奇异鸟,增长知识,还可以观赏鸟艺剧场该谐的鸟艺表演,又能休验亲手喂鸟的乐趣。
磨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三面环水,六峰逶迤,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奇花异卉,又有丰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是武汉市最靓丽的旅游休闲胜地。
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别致的园中园和浓郁的楚风情是磨山景区的四大特点。
33平方公里的东湖碧水在她的东西北三面紧紧环绕,使她犹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味到各种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的宝库"之誉。这里更是花的海洋,花的品种成千上万。梅花、杜鹃花、樱花、兰花、荷花、桂花、月季、海棠、桃花是这些花卉的主要代表。其中,仅梅花品种就达206种,梅树、梅桩2万多株,为全国之最。栽培技术与研究水平均领先全国,"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就设在磨山梅园内。优厚的旅游资源条件吸引了日本陆奥银行在这里投资兴建了与日本的弘前市、美国的华盛顿并称世界三大赏樱胜地的磨山樱花园,美丽的樱花灿若朝霞,白如初雪,日式的园林经典建筑法隆寺五重塔是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磨山杜鹃园品种冠中南五省之首,阳春三月,花开时节,满山遍野花海如织,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磨山桂花也一向在民间享有盛誉,素有"八里磨山,十里飘香"之说。
珞洪区即珞珈山、洪山风景区。著名的武汉大学掩映在山林之中。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错错落落散在樱花、桂花等花木间,引来游人无数。洪山也是林木葱浓,古迹甚多的好去处。
在东湖风景区周围还有楚王饮马池、楚王墓、吴王庙、卓刀泉、关公桥、李北海故宅遗址、放鹰台等古迹。
注:有关东湖的典故
东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武汉长江南岸。自然环景优美是东湖的主要特征,其名胜古迹众多而见长。
东湖大门一带叫黄鹂湾,门前一条路叫黄鹂路。此名取自唐朝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湖"长天楼"翠瓦飞檐、气势雄伟,站在长天楼上凭栏远眺,但见那万顷碧波荡漾、游鱼成群、水鸟竟飞,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取自唐王勃《腾王阁序》)之感,长天楼因此得名。
磨山落雁风景区内有一鼓架山,相传是战国时楚庄王击鼓督阵讨伐斗越椒的地方,在一次战斗中,斗越椒向楚庄王猛射一箭,却射在鼓架上。此山因此被称为"鼓架山"。
落雁区的北面是"白马风景区",区内有一白马洲。相传公元二○八年赤壁之战后,鲁肃转回夏口骑马过洲,战马陷泥而死,含泪葬马于洲,故此地称为"白马洲"。
落雁区和磨山区的东面是"吹笛山",这里山峦起伏,群山争秀。据传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被封在武昌时,曾在此地吹过笛子,此山因而得名"吹笛山"。
归元寺
湖北四大佛教禅寺之一,国家重点佛教寺院。归元寺一名取自"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始建于1658年,有北、中、南三个院组成,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富有园林特色。寺内现存有三大主要建筑:大雄宝殿系清初古建筑,重台列阶,气宇轩昂;藏经阁是收藏、 陈设佛教经典和艺术珍品及法器、法物的殿堂;罗汉堂是寺内最著名、最富特色的主要建筑,堂内500尊金身罗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武汉长江大桥
连结汉阳和武昌的龟蛇二山,横跨万里长江之上。是我国长江上第一座公铁路两用桥。它建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正式通车。全桥长1670。4米,正桥长1156米,8墩9孔。桥身分为两层,上层为公路桥,车道宽18米,可容6辆汽车并行;下层为铁路双轨桥,南北火车各行其道。铁桥下净高,在水位最高时仍可通行万吨巨轮。大桥将武汉三镇联成一体,形成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武汉江城的一道壮丽景观。(来源: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
座座丰碑记录武汉百年历史 楚天金报 记者朱安璋 朱媛媛 通讯员章兰 陈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二七工人大罢工、武汉保卫战、1954年抗御大洪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了中国近代风起云涌的百年历史风云,而一座座纪念碑,便是历史的见证。
破旧立新“第一枪” 巍巍丰碑录乾坤
说起辛亥革命,人们都知道发生在武昌,可说起辛亥革命纪念碑,知道它的人却不多。它掩映在蛇山南麓首义公园的一片苍翠之中,平时难得出现在市民眼中。
从阅马场的首义公园进门,拾级而上。园外车水马龙,而在园内,完全是另一处风景,满园苍翠,一派宁静。站在碑前远眺,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孙中山铜像都尽收眼底。
关于首义革命,阅马场、紫阳路一带留有很多文史古迹,辛亥起义鄂军总督府、起义门、工程营、楚望台军械库、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烈士祠等等,见证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相比之下,1981年才兴建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似乎只是个“新人”。
武汉市方志办专家吴明堂说,在大事纪念上,一般喜欢逢七逢五大庆,1981年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70周年纪念,那一年的纪念活动是有史以来最盛大的。而兴建纪念碑是众多庆祝活动中的一个。
记者了解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1981年7月动土,10月就已建成。10月9日曾在此举行过隆重的揭幕仪式。
纪念碑坐北朝南,碑身高11米,底座为12.96平方米,台基平面300平方米。碑体依山而上的石阶,以及四周围栏均用灰白色的花岗石镶砌而成。碑身正面刻着叶剑英题写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贴金大字,碑座正面镌刻着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撰文、张昕若书写的功绩碑文,碑阴刻着“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1981年10月10日立”。
吴明堂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的位置颇有考究,它选在蛇山上是有原因的。其一,蛇山是武昌阅马场周边的制高点,建在山上,视野开阔,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阅马场都在其周边;其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正对着首义路,而首义路的尽头就是起义门,两处遥相呼应。
由于位置较隐蔽,前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参观的游客并不多,更多的是来晨练的附近居民。高大的纪念碑和碑前晨练的人们,已将那段历史,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之中。
武汉两座“二七”碑 毛主席两次题碑名
如今,外地游客想去汉口二七路瞻仰二七纪念碑,家住江岸的老居民就会问你,你去看哪座纪念碑?原来,江岸有两座二七纪念馆和两座纪念碑,一座位于二七路边,为坐落在老纪念馆内的老纪念碑。另一座在解放大道路北的徐州新村,为新纪念馆内的新纪念碑。
每年清明节前后和5、6月份,来纪念馆里瞻仰纪念碑的学生和群众分外多。“每次来到纪念馆,看到他的雕像和遗物,就像来到自己老家一样。”施洋烈士的外孙女、今年65岁的施林波女士,亲切地看着纪念碑碑座后的施洋烈士雕塑头像,双眼充满柔情和怀念。
那是1923年2月2日,京汉铁路总工会从郑州迁至汉口江岸,2月4日三万多铁路工人大罢工,1200多公里长的京汉铁路陷入瘫痪。2月6日,军阀向工人举起了屠刀。
当晚,江岸分工会委员长林祥谦和数十名工人被捕,捆绑在江岸车站电线杆上,林祥谦宁死不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1岁。同时,多年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抨击军阀暴行,被工人誉为“劳工律师”的施洋,也在汉口被非法逮捕,2月15日被秘密杀害于武昌洪山。
在这次京汉铁路总同盟大罢工斗争中,被杀害的有52人,受伤的300余人,造成历史上有名的“二七”惨案。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5月19日,参加二七大罢工的共产党员周天元之子、80岁的周家学老人回忆,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1958年,在江岸二七路建立了二七烈士纪念碑。
从1923年到解放后的1953年的30年间,二七大罢工的发起地——江岸并没有纪念二七罢工的任何建筑。1951年,逮捕了制造“二七惨案”的原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就在现二七路老纪念馆地址临时搭建审判法庭,宣布处死。
1953年,省市和铁路部门开始筹建二七纪念馆和纪念碑,选址赵继贤被宣判死刑之地,于1955年破土动工,1958年正式落成。纪念碑坐北朝南,高12.6米,顶端为中国共产党党徽,碑身呈方柱形,用280块花岗岩砌成,碑身正面镌刻着由毛泽东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
周家学老人透露,关于毛泽东给二七纪念碑的题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1953年,在筹建二七纪念馆时,由于此前的郑州和长辛店已经修建了“二七纪念馆”,而武汉江岸二七大罢工的发起地、又为林祥谦和施洋烈士牺牲的地方,应该有所不同,便决定修建二七烈士纪念碑。
1956年,二七纪念建筑筹备委员会通过全国总工会,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字,“不过,这次题写的是‘二七革命纪念碑’几个字。”
1958年,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三中全会,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再次请毛题词,“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这才正式镌刻在大理石上,并镀了金,镶嵌在二七纪念碑的碑身上。
不过,由于位于二七路的老展览馆面积较小,许多展示文物放不下,便在1998年选址在解放大道的徐州新村扩建新馆。1999年,重新迁建纪念碑。
新纪念碑高27米,寓意“二七”罢工,碑体正面镶嵌的汉白玉上,上书“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基座为钢轨造型,正面是锻铜汽笛浮雕,汽笛下方是呈斜坡状的花岗岩石台。碑的顶端,是锻铜大鹏飞轮(京汉铁路工会会徽图案)。
纪念碑两侧花岗岩弧形雕塑群,由8幅雕像群组成,精练地、艺术地再现了“二七”革命斗争的重大史实和代表人物,镌刻有宁死不屈的林祥谦、正义凛然的施洋的头像。
前仆后继战洪水 血肉之躯树丰碑
靓丽现代的汉口江滩,似乎把洪水从武汉市民的记忆中淡去,只有矗立在江滩上的防汛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洪水曾经肆虐过这个城市。
月初的一天,夏季的气息已很浓郁,记者来到汉口沿江大道旁的武汉防汛纪念碑。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幽静的江滩。游客匆匆从纪念碑身旁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用相机或手机拍摄下这座高大的碑。在纪念碑身后的江滩树荫下,许多老人围坐在一起下棋、打牌娱乐。
“防汛纪念碑?没有哪个武汉人不知道它。”52岁的武汉土生土长的林先生这样说。如今,它已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防汛纪念碑于1969年9月建成,现今的这一方案是当时从70多种方案中选定的。特殊年代的建筑,也使它的设计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迹。
武汉市水务局有关人士介绍,整个纪念碑高37米,庄严朴素。纪念碑由碑尖、碑顶、碑身、碑座、碑底平台五个部分组成。碑尖的红灯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碑顶由四块浮雕图案组成——毛泽东选集四卷象征着毛泽东思想万岁,天安门升起红太阳象征着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得解放,五星和枪象征着武装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灯塔、军舰则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指引革命航船胜利前进。其中,20面红旗象征着新中国诞生20周年,七朵葵花象征着七亿人民一心向党。
而碑身的正面是毛泽东头像和毛泽东的题词,这一题词是他在1954年9月26日得知武汉战胜特大洪水时所题:“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碑的背面,镌刻着毛泽东的一首与武汉相关的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碑座两侧是体现军民与洪水搏斗和人堤抢险动人场面的浮雕。碑底平台四周栏杆是钢煤粮棉丰收的图案,平台高度4.9米,寓意1949年中国得到解放。
建成至今,纪念碑已被重新修葺过。“防汛纪念碑为什么出名?江城武汉既得水利,又受水害,它记录着武汉市民抗击洪水的历史。”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一位专家如此说。而且,它也是武汉为数不多的有毛泽东题词的纪念碑。
当时的建碑情形不得而知。但是,防汛纪念碑的设计建设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是为纪念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而建,严忠良、贾明武等110名同志英勇献身。
在历史上,汉口本是水乡泽国,是靠填土和修堤才修建起来的繁华城区。它既受长江、汉水的冲刷,又受后湖水患的威胁。历史上,武汉三镇水患频繁。
1954年夏,武汉再次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袭击。7月21日,武汉关水位达到1931年的最高水位28.28米;8月3日,武汉关的水位突破了29米,超过堤防一米多高,市区完全依靠临时筑成的子堤挡水,全市堤防险象环生。
武汉的汛情惊动了中南海。“可以有1931年的洪水,不许有1931年的武汉。”武汉市全市进入紧急戒备。整个防汛期间,总长为137公里的堤防被加固加高了3-5米,计土石方280万立方米。如果把它摆成1米高1米宽的堤,可以从汉口一直摆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
10月3日,武汉关水位终于退至警戒线以下,历时100个昼夜的武汉防汛抗洪斗争胜利结束。
长江天堑变通途 功绩桥碑树千载
“哎呀,好大的一座桥啊!”5月16日上午,来自广西的游客凌先生一行5人,一走上长江大桥纪念碑所在的观景平台上,就被大桥的壮观所折服。他们相互在大桥前留影后,便围着纪念碑,认真地看着碑文。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一座桥梁,能像武汉长江大桥这样,叩动过亿万人的心扉,牵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怀,让人们至今为之惊叹自豪!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人民首次征服长江天堑的标志性建筑。长江大桥纪念碑及其观景台,与长江大桥同时竣工于1957年,坐落在武昌桥头南侧,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耸立在武昌桥头的这座神秘的建桥丰碑,从外形看上去,如同一座桥墩。中铁大桥局建桥泰斗、工程院士陈新透露,这座纪念碑的外形设计,的确藏有奥妙。
陈新院士说,在大桥建设中,得到了前苏联技术专家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桥墩打桩时,首创了新型的管柱基础结构施工技术,而在当时,世界上通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需要工人进入封闭充氧的铁箱内,沉入水下后进行桥墩修建。这一首创,全部将水下工作改在江面上进行,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第一次采用,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施工时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工程造价。
人们为纪念长江大桥这一世界桥梁技术上的创造,也纪念人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在大桥建设期间,便设计了几种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的模型。最终经专家们挑选,敲定了由原大桥工程局工程师陈铁尧设计的纪念碑,外形恰似武汉长江大桥桥墩施工的管柱,成了纪念碑的象征物。
纪念碑自底座到碑顶高达11.5米,碑座为三层八角形,圆形的碑身象征着大桥基础的大型管柱,它的碑顶为箱形,象征着震动打桩机伫立碑峰。纪念碑的碑座,镶嵌着白色大理石,花岗岩为护壁,乳白色的石粉装饰着碑身,并用阴文金字题字。
它的临江一面,刻着“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背江的一面,镌刻着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碑身上,还刻有原大桥局第一任局长彭敏同志撰写的碑文,碑文记述了在长江上建桥由梦想到现实的“建桥记”。
耸立在桥头的纪念碑,宣告结束了中国不能在长江上修桥的历史,标志着长江大桥成为新中国前进路上新的里程碑。
来源:葡萄酒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