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斌华的张家界之恋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激情的影视人生
年逾花甲的卢斌华,是个有44年资历的老电视人。
1963年,他从株洲市一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历任广州空军某部战士、班长、排长。由于突出的表现,1966年,他被选拔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纪录片电影摄影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影视人生。
在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驻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期间,卢斌华先后拍摄了《祖国在我胸中》、《越军在继续挑衅》等大量纪录片,其中纪录片《长空利剑》获总参、总政优秀影片奖。卢斌华浑身澎湃着“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激情。
他先后作为战地记者被派往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采访。为了能拍摄到更真实、更清楚的画面,他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最前沿拍摄影视镜头。因此,他被评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雷锋积极分子,还荣立过三等功。
1982年,卢斌华从部队转业到湖南电视台工作,先后担任湖南电视台国际部副主任、主任等职。他率领他的团队多次成功策划组织了大规模的对外宣传活动,在日本、美国等地举办的电视周活动第一次把湖南电视节目推向世界。他精心策划制作的《中国湖南》专栏节目在美洲东方卫视和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后,让世人看到了极具生命力的三湘自然人文风景,深受海外侨胞欢迎。《中国湖南》专栏节目也因此被美洲东方卫视评为一等奖。
1996年,卢斌华调任湖南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被称为电视行业创新标杆的《玫瑰之约》,便是他履新后的第一个杰作。之后,他与同事们又相继推出了《乡村发现》、《新青年》、《有话好说》、《千年论坛》等一大批有口皆碑的品牌栏目。
可以说,在影视领域,卢斌华把他的艺术激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笃深的张家界情结
在短短20多年里,张家界走出了深闺,走向了世界,海内外许多影视工作者为张家界的无私奉献实在是功不可没。卢斌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早在1984年,卢斌华就把摄像机镜头对准了美轮美奂的张家界。他最早拍摄的电视风光片《索溪秀色》获得了全国环保电视专题片奖。之后,他又拍摄了《潇湘揽胜》、《武陵源》、《OK,武陵源》等一系列电视专题片,并分别获得了中国旅游电影电视天马摄影奖、国家级单项摄影奖、国家彩虹奖等奖项。
卢斌华钟情于张家界的奇山异水,不辞辛劳,不怕流汗流血。1986年,他带队到茅岩河拍摄时,在岩壁上碰得头破血流,鲜血染红了他的整个上衣,一时间晕了过去,差点连人带机掉进了茅岩河里。苏醒后,他又扛起摄像机继续拍摄。1990年,他组织境内外32家电视台来武陵源采访,并举办了电视大奖赛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在武陵源拍摄神堂湾和仙人桥的经历,卢斌华至今仍心有余悸。位于天子山景区的神堂湾,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原始胜境。为了拍好神堂湾的镜头,卢斌华带领摄制组一行毅然冒险下到神堂湾里去拍摄。不说神堂湾里有其他什么危险,仅五步蛇出没于此就令人异常恐怖。为了防止踩到五步蛇,卢斌华就想出了用滚石头开路的办法。最后,他和同伴们硬是下到神堂湾里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天子山景区,还有一个奇特奇险的仙人桥景点。站在仙人桥上,无法拍到仙人桥的全景。为了拍出仙人桥奇特奇险的特点,卢斌华就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装在一只箩筐里,然后叫人将他连人带箩筐从仙人桥上往下放。卢斌华悬在半空中拍到了令自己满意的仙人桥全景,但也惊吓出了一身冷汗。
20多年来,卢斌华为张家界拍摄了一系列电视风光专题片。但是,他总觉得这些专题片都有些美中不足。在他看来,自张家界揭开神秘面纱以来,各种宣传推介张家界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但大多品位不高,与张家界的绝美风光和盖世盛名极不相称,更谈不上与世界接轨。少数堪称上乘之作,也都是用叙述、纪实手法来表现张家界,难以适应和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
改变电视专题片的宣传口吻,用视听艺术元素重新架构电视节目,从艺术的视觉来欣赏、赞美张家界,这是卢斌华重新拍摄张家界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理念。于是,电视散文艺术片《张家界之恋》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唯美的《张家界之恋》
2005年,卢斌华开始策划电视散文艺术片《张家界之恋》,并于当年底开拍。他拿出他几十年的影视艺术积累,努力把《张家界之恋》当做他的精品力作来完成。两年里,他带领摄制组8次来张家界取景,真正做到把每一个镜头都拍得令人满意。他带领摄制组3次来武陵源拍摄秋景,第一次是最美的秋色刚过,第二次是最美的秋色还未出现,前不久他们第三次来武陵源终于拍摄到了迷人的秋色。他在拍摄《张家界之恋》的过程中,摄影所承担的、镜头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风光纪录,而是要用光影、角度、技巧去设计画面,无论风景还是人物,都力求达到诗意般的艺术效果。
在人类文明史上,情感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张家界之恋》拍摄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人与山水之恋、人与动物之恋和人与人之恋。在色彩斑斓、美丽无比的张家界,人与山水相互依存,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彼此沟通。在这里,人们编织着“绿了青山白了头”、“人猴同乐”、“异国情缘”等许许多多感动世界的情感故事。卢斌华说有三个人最让人感动。
198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的诞生与刘开林老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开林曾率领张家界林场工人庄严宣誓:“头发白在张家界,牙齿掉在张家界,死后埋在张家界,不绿化张家界,誓不下山!”他原名刘少华,为了表示办好林场的决心,他改名为刘开林。
珙桐是植物树种中的活化石,俗称鸽子花,树苗培育困难。曾经担任张家界林场技术员的江勤诺,经过3年科学实验,终于使珙桐种子发了芽。为此,他还出席了1978年省科学大会并获奖。他还通过摸索,使檫树嫁接成活率由30%提高到80%。他成功地嫁接了白辛、刺楸、红椿、仿栗,初步掌握了香果树、雪松、珙桐、滇楸等树种的嫁接规律,加快了繁植稀有珍贵树种的步伐,为面积达5300多公顷的张家界林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79年10月25日,为了采摘珍贵树种果实,他不幸从20多米高的树上摔下来,以身殉职。
武陵源有个会唱猴歌的人,是远近闻名的“猴王”,叫吴玉才。从小就生活在张家界的大山里,他祖上六代人,都是以捕猎为生。吴玉才能与猴对话,能唱“猴歌”,这套“技能”源于他的捕猎生涯。20世纪80年代初,靠诱捕猴子维持生计的吴玉才放弃了捕猎“旧业”,专门负责喂养林中的猴子。在他的喂养下,天子山一带的群猴也有了自己的家。只要他的猴歌在山谷中响起,跑到大山深处觅食和玩耍的猴群就会立即回来。
他们都是卢斌华镜头下的人物,而在卢斌华的眼中,这正是最具魅力的张家界!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卢斌华将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融入情感、融入故事,让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醉人的民族风情注入生命,注入灵魂。
稿源:张家界日报
网友评论
张
家
界
旅
游
网
张
家
界
领
先
的
旅
游
信
息
提
供
和
服
务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