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天天演 娭毑当导游(组图)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近年来,天心区在省会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注重挖掘丰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为依托,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市民素质、涵养文化气韵为重点,开展别具特色的市民教育活动。该区从细节入手,引导市民纠正不文明行为,养成文明习惯,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特色品牌。
品牌一
居民天天“打彩”看戏
属地青山祠社区。
故事70岁的老长沙人杨文节痴迷花鼓戏50余年,他现在最大的乐趣是:每天中午1时坐上1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天心区青山祠社区看一场花鼓戏。对老人来说,看戏既是“过戏瘾”,也是重新体味人生的过程,“《瓦车棚》让人联想人间友爱,《陈世美不认前妻》叫人勿忘感恩。”
品牌介绍去年5月,该区文化馆与青山祠社区联手引进专业剧团常驻开展“好戏天天演”活动,采取免费提供剧场平台、观众免费观戏、自愿“打彩”赏戏的方式,每天下午2时30分准时为戏迷演出一台优秀传统花鼓戏。
影响如今,1年过去,进驻社区的华容实验剧团为戏迷演了300余场戏,每日“彩头”均超过1000元,最多的一次达到1万元,每日观众均有200人以上,人多的时候超过500人,“粉丝”遍及坪塘、暮云等地,传统文化的孝、义等美德得以不断传播。
品牌二 全省首创“外来妹之家” 属地坡子街街道。
故事今年45岁的张曼秋是长沙县人,来城区打工已近6年,曾频繁换工作的她一直渴望能安定下来,融入当地文化。2003年,张曼秋经人介绍找到了坡子街街道“外来妹之家”,顺利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如今,3年过去,张曼秋依旧在这一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她还主动参加各种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不断充实自己。
品牌介绍坡子街街道针对外来女性打工者较多的现状,创办了全省首家“外来妹之家”,通过建立外来妹维权工作站,为外来女性提供房屋租赁信息、就业岗位咨询、就业前技能知识培训等8项服务。
影响现在,坡子街街道所辖范围内800余名外来女性均立足各自岗位,有的甚至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坡子街地区打工女性每年交纳个人所得税就达60余万元。外来女性慢慢融入各社区,主动帮助社区一些孤寡老人,甚至自发成立了一支照顾老人小分队和“巾帼护卫队”等。
品牌三 老娭毑争当义务导游 属地城南路街道。
故事近半年来,69岁的学院街白沙井社区居民谢疑每天都要做一件事:替白沙古井边的游客主动做导游,一一介绍白沙古井典故,以及附近老街老巷的传说。导游过程中,谢娭毑还不忘及时制止部分市民不用勺舀水等不文明行为。
品牌介绍天心区在街巷提质改造和标准化社区建设过程中,对学院街范围内的百米老街、白沙古井等进行整修,恢复了以往的古朴原貌,由此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至。为方便游客了解学院街的历史经典和文化古迹,“娭毑”导游团应运而生,由社区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娭毑主动担任义务导游,同时传播文明行为。
影响如今,“娭毑导游团”人员越来越壮大,已由当初的20余人发展至三四十人。
品牌四 “国学讲坛”大长见识 属地学院街街道。
故事家住文庙坪社区的柳大爷今年70余岁,曾接受过传统国学教育的他一直是“国学讲坛”的忠实“粉丝”。“茶文化”、“戏剧文化”,不管是哪位专家在台上开讲,老人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真好。”
品牌介绍2006年,天心区对文庙坪社区进行了大幅改造,使文庙坪恢复了往昔的古韵。为彰显文庙坪文化底蕴,学院街在古长沙文庙“道冠古今”的石坊前开设“国学讲坛”,力求让国学走近居民,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
影响“国学讲坛”开讲以来,先后邀请专家对“中国戏剧”、“中国茶文化”进行宣讲,反响良好。
品牌五 “老街故事会”点评家门口 属地太平街社区。
故事“自从听了老街坊讲的‘拆墙救火’等典故后,我一下子认识到自己以前有很多行为不对。”太平街社区居民陈娭毑说。以前,为了跟邻居争点东西,常常吵架乃至动手,现在懂得谦让,陈娭毑跟邻居关系亲如一家。
品牌介绍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有贾谊故居、长怀井、西牌楼等诸多古迹,完整保留了清代初期的格局。太平街社区通过创办“老街故事会”,邀请阅历丰富的老街坊、老党员,追忆老街的身世和历史典故,讲解身边的新人新事,以温馨家庭、好婆媳、好邻里等典型故事,点评家门口的文明行为。
影响如今,社区居民纷纷踊跃参与“老街故事会”,邻里和睦,家庭温馨,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