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网--是张家界领先的旅游信息提供和服务商官网  
张家界旅游网官网
游客评价 张家界天气预报
游客评价旅游问答自驾车游张家界山歌景点门票旅游地图摄影图库当地民俗游记攻略旅游租车中旅优秀导游旅游新闻联系我们

桑植往事(作者:海俊)

作者:webmaster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桑植小城全景图

桑植是湘西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全城只一条简易的公路和一条小河穿过,是一座朴素不过的小城,似乎不会让人挂念她。但只要进入她的腹地,小城在群山绿水之中显得一派温情脉脉,秀气动人,殊不知,就将过客的魂儿摄住了。

我离开桑植有七八年,每年也就回去一二天,好像一个匆忙的过客。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总有隔绝不了的情愫在心中缠绕,挥之不去。

譬如说野山歌。和渣玉米饭。三棒鼓。

1.野山歌

情妹园内一板墙,苦瓜丝瓜种两行。

郎吃丝瓜思挂妹,妹吃苦瓜苦想郎。

 

日想郎来夜想郎,好比春蚕想嫩桑。

春蚕想桑日子短,我想情哥日子长。

张家界开车进入小城的边界线,有时会隐约地从山间传来绵绵续续的山歌,山歌流淌进入心里,如山泉之水在心中哗哗作响,感觉十分清凉和舒畅。那山歌时近时远,时轻时重,似有却无,似是而非,不由地让人牵肠挂肚。“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说得境界莫过如此了。

翻开桑植县志,不难发现山歌的渊源悠久的历史,早在10万年前,在这座小城便有古代濮人的活动足迹。古代濮人在这山清水秀的如画世界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逐渐演变和形成今天日新月异的山歌,但山歌如何变来变去,始终改变不去便是古代濮人留传下来的“野性”之味。山歌传承了这种“野性”之味,所以才会令人沉醉那一派原始的情感深处,不能自已。

但我要讲述下面这首有关山歌的故事,却格外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次回家与爷爷小聚,闲聊时候,爷爷给我讲起村上的风流韵事。他说春姑偷汉子,被黑狗子抓了好几回,每次都打的半死。春姑破罐子破摔,只要有男人愿意跟她,她都愿意和他上床。我觉得不可能,春姑给我的印象是清楚的。黑狗子娶她的那年,我便觉得春姑漂亮得不得了。尤其是山歌唱得好,远近闻名。黑狗子得到她如得到宝贝似的,疼她都顾不过来。

爷爷说,不知何时,黑狗子学会了喝酒,常常酩酊大醉。二两猫尿下肚,就失去了人性,随手拿着什么家伙就朝春姑身上打。春姑找村里的郎中看伤病,谁都想得到,有些伤处别人不可以看,但郎中是可以看的。所以村里落下了不少闲话。也怪郎中是个单身,定力不够,活血通淤、上药推拿之间,不免对春姑动情。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黑狗子知道了,更是变本加厉,给春姑看管更严,动辄就是粗打。郎中自然不敢和春姑来往了,为了逃避,南下广东打工去了。可怜那春姑,刚刚萌生的爱情如断线远去的风筝,再也找不回来。从此以后,她将爱情看得淡薄,为了报复黑狗子和她曾深爱的郎中,她寻找机会和任何一个男人都睡。

我问,春姑用什么来找男人的,爷爷笑道,春姑一副好嗓子,一副好身体,还怕长不到男人么?

果然,在傍晚时分,有人在山坡上唱起了山歌:

不变猪来不变牛,死了变个花枕头。

白天跟姐守床被,晚上跟姐睡一头。

 

不一会儿便听到春姑声音:

情郎要来请进门,哪怕丈夫是狠人。

不打不骂跟一个,打打骂骂拖一群

听到这野性的山歌,想起这个唱山歌的人,我不禁感慨万千。一是对春姑的命运同情,觉得生活对他不公。二是怪她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既然和自己丈夫生活不下去,就应该选择离婚,重新生活。没有必要拿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报复自己不爱的人和不愿生活的家庭。

我回北京后,想起这件事,便忍不住给春姑写了一封匿名信,叫她重新选择生活。也许,春姑收到从北京的来信,认同了我的看法。后来,据弟弟给我讲,春姑已经和黑狗子离婚了,跑到广东找郎中去了。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人和物已经依稀不清了。谁也不好提过去了事情,只不过那野性的山歌却耳边时时回响。

2.和渣玉米饭
  

这些年跑过许多码头,也进过不少馆子,说不上山珍海味都吃过,但一桌万元以上的酒席也坐过。20043月,我陪某影视机构一同谈业务,晚上便去了八里庄附近的“湘鄂情”店,吃得自然丰盛,且不说鱼翅、鲍鱼的名贵,就是站在你身边漂亮的服务女生便让人美不胜收了。说来也怪,我却吃得极少,仿佛多吃了自己就没有了修养。应酬回来,又觉得饿了,最后下了一碗面方才填饱肚子。

说到吃的,我最难忘的还是婆婆给我们做的和渣以及那香腾腾的玉米饭。

和渣的做法极为简单,选粒大饱满的黄豆为原材料,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发胀,最后用石磨将黄豆磨成糊状,然后将洗净的南瓜叶子切碎一同放入锅中煮沸,待煮熟后从锅中舀起,并加上适量的香葱、味精、香油等佐料即成。家境好的,还会在和渣放一些碎腊肉、辣椒、花椒等配料,这样的和渣吃起来清香可口,既甜且辣。喝一碗和渣,爽到心窝里了,顿时,胃口大开,没有三四大碗饭,如何也是不饱的。

喝和渣,最好是用玉米饭。玉米饭的做法也是很讲究的。将晒干的玉米的石磨碾碎,用筛子选出粗短、大小相等的玉米粒,约一升量,放入水中浸泡。然后用三升左右的大米,放入沸水中煮至半生熟,将水泌干,和入浸泡松软的玉米粒,放入甑子里去蒸。玉米饭熟时,香气四处飘散,有时能将全村的狗都招过来。

由于玉米饭做法比较繁锁,且做一顿又特别多,一家子往往两天都吃不完。害怕浪费粮食,婆婆平常很少做给我们吃。有一年过来,我要求婆婆给我们做玉米饭,被婆婆一口拒绝了。婆婆说,现在日子宽裕了,大过年的吃什么玉米饭?老几年前,是因为没有米吃,才做玉米饭的。我心中隐隐失望万分——童年的美味满足不了,只能一番空想,不觉嘴中生出好些口水来。

记得吃到玉米饭和和渣,是一次婆婆让我和弟弟去漆树湾的田边守鸡的那段日子。在农村,每每稻子快要抽穗的时候,凡有田在庄户人家的地方,各家各户都得派孩子都守鸡,以免鸡糟蹋粮食。有些养鸡的农户为了节约自家的粮食,故意不给鸡喂粮食,让它们去田间野地里打食。据说,这样的母鸡下的蛋是纯天然的,营养价值特别高。那时候人们刚刚有了温饱,对粮食特别珍惜,便派自家的孩子守到田间地头,遇到鸡下田吃谷,便将鸡一阵猛赶,赶到山野里去,有些鸡胆小,被孩子们一阵猛赶,魂儿便丢了,躲到山里找不到回家的路,整日里呆在山里寻食,成了一只野鸡。野鸡的命运大都不会太好,如果没有被主人寻回家,过不了几日,就会被黄鼠狼吃掉。

我和弟弟在漆树湾田边守鸡,快活的不得了。在三棵树之间搭一个凉棚子,一个上午追赶两次鸡之后,就可以放心地在凉棚里了。遇到天气好,有风。我便和弟弟在草地上打滚,斗鸡玩。大部分时候弟弟在凉棚睡大觉,我在旁边读厚厚砖头书《薛仁贵征东》。书中的薛仁贵食量惊人,连一头牛都能够吃下。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有薛仁贵那么有力量,成为一位英雄,将一头牛吃下。

一次,守鸡都快到下午两点钟了,婆婆还没有给我和弟弟送饭来,我们饿的不行了,昏昏沉沉的,婆婆这才提着一篓子饭和一大土钵和渣来到凉棚。打开篓子,竟然还是香喷喷的玉米饭,这下可把我们乐坏了,便放开肚子吃将起来,婆婆则一旁边慈祥地看着我们……

啊!童年的美味。

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饱的一次,整整吃了五大碗饭,一大土钵子和渣也被我和弟弟吃得一干二净。结果,撑得我不能动弹了,靠在凉棚里美美地睡着了。梦中,自己变成了英勇善战的薛仁贵……

关于玉米饭和和渣的事情离我已经快二十多年头了,婆婆也已经谢世多年,坟头上都长满了野草。不过我对玉米饭和和渣还是念念不忘,同时也会想起抚育我长大的婆婆。前些日子,在和张家界的朋友一同小聚,在下馆子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和渣上了菜谱,赶紧叫了一大碗,一气喝完。

——可惜!和渣还是当年的那个味道,只是旁边少了慈祥望着我的目光……

3.三棒鼓


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必备有年粑粑,又称糍粑。农谣中说:“二十八,打粑粑。” 糍粑,相当于北方的年糕,只不过形状不同罢了。桑植糍粑,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糯米中拌加高梁米,呈一种紫色,吃起来极香,在北方的年糕中,便不见这种做法。

做糍粑,一般家户人都做有一两斗。自家人是如何吃不完的,待到开春的时候,糍粑浸泡在水缸就容易变质了。只所以做那么多,是因为要打发过年串门的叫化子和来村里耍龙灯的人,其中就有打三棒鼓的。

每年春节,表演三棒鼓的艺人便会结伴走村串寨拜年,不分贫富,户户必到。他们全靠一身手艺吸引村寨的人给他们打赏,打赏的东西一般都是糍粑,也有极少数打赏钱的,并放鞭炮欢迎。遇到这种情况,耍艺人便会亮出更多的绝活酬谢主公家。

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一人背着背笼,花棒有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把刀代三根棒的技艺。我最喜欢抛刀的把式,那钢刀在空中跳舞,银光闪闪,左右穿梭。有技艺高强者,突然把刀抛得极高,来一个腾空飞脚,转身外摆,眼看飞刀要伤着耍艺人了,却被他们轻易接住,继续上抛,一时间眼花瞭乱,让人不住地叫好,主公赶紧从屋子拿出糍粑打赏。我们小孩子看一场哪能过瘾呢?于是,跟着他们挨家挨户地看,成了三棒鼓看客。耍艺人也喜欢有小孩子一群一群地跟着,不禁热闹,而且可以让主公家多拿一些糍粑,小孩子口无遮拦,某某家给了四个,某某家给了十二个,都会一五一十回家给大人说。谁也丢不起份子,尽量给耍艺人多给,遇到吃饭的点,还盛情邀请入席吃饭。

我小时候乖巧机灵,跟着耍艺人后面就会学很多三棒鼓的词儿。回到家就一板一眼地学给婆婆唱:

“是新春(),全家老少紫气升(),指定今年好收成(),五谷丰登()。”

婆婆听到贺禧的词儿从我的嘴里唱出来,高兴地拢不住嘴,偷偷地往我的衣兜里塞不少压岁钱。

不过非常遗憾,2005年我回家过春节,却没有盼到耍三棒鼓的来登门。听爷爷说,好些年没来了。大概人人都富裕了,也不稀罕几个糍粑。

后来,我上网查了查有关三棒鼓的资料,也是寥寥无几,零星有记载:三棒鼓兴于唐朝,时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桑植。明沈行符《顾曲杂言》 曰:“吴下何来有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有见之也,起于唐咸通中。”原来三棒鼓是乞讨者的工具,怪不得要逐渐消失哩!

最近新闻推荐

网友评论
加载中……
加载中……

























三日游 |  公司荣誉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zhangjiajie |  张家界旅游团 |  贵宾留言
张家界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7*24小时 Email:gozjj@163.com
TEL:0744-8355777 2162777 2162999 8203888FAX:0744-8863888
 营业执照号:L-HUN-GJ00012 地址:中国·湖南张家界市中心汽车站四五楼 邮编:427000
张家界旅游网 Copyright © 2000-2017 www.zjjo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张家界旅游
张家界 张家界旅游攻略 张家界攻略费用 张家界旅游报价 张家界玻璃桥 长沙会议 Zhangjiajie 张家界攻略 张家界旅行社 張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