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农”意义有多大?
作者: 来源:
听说每年三四月份,是沪上中学生的“学农期”。但笔者走访后竟然了解到,不少学校的“学农”教育有些变味了。有学生在作文里如此形容学农过程——“手不沾土,脚不踩泥,吃在餐厅,住有客房”。离开了田间地头,这“学农”岂不失去意义?
现在不少学校都是委托旅行社组织学生到郊区学农,但活动安排与“学农”两字相去甚远。五天里,仅有半天时间安排学生除草、拔萝卜、摘瓜果等农活,大部分时间被晨练、写心得体会、师生联欢等占用;有的学校甚至仅带学生去果园逛一圈,权当观光出游。
走马观花似的学农,多了点“游”味,却少了些“泥土味”。联想起年长一辈的学农:与农民同吃同住,被头铺盖全得自己带,每天早上准时出工,割稻、插秧、锄草、挑肥,样样农活都干。
当然,如今时代变化了,不少现代化的学农基地有集体宿舍和食堂,学生们不必与农民同吃同住,但劳动的环节却是万万不能省略。学农,是一次和土地、农田亲密接触的机会,当然是要“手沾土”、“脚踩泥”。当孩子们拿起锄头、挥洒汗水时,同时学到农业知识,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经历过磨练的孩子们感悟更深刻。一些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连续几日的拔草、种菜让我们手中磨出水泡,却真正体会到劳动的魅力所在,它是种子播下的丰收,它让谷物酿成了美酒。”正如高尔基所说:劳动的过程和结果,让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稿件源自解放日报)
网友评论
张
家
界
旅
游
网
张
家
界
领
先
的
旅
游
信
息
提
供
和
服
务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