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网友挑刺《天门狐仙》
作者:网友来稿 来源:zjjok.com
天门狐仙作为实景剧,效果是震撼的。但是作为张家界人,希望有一台高水平风土剧呈现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故而在此笔者是挑刺的,为此特地观看了两场天门狐仙。
首先,是写“背叛旋风”还是写“和谐春风”。我认为不要写“背叛旋风”。以“狐王选妃”而引起的“背叛旋风”展示了狐群内部相斗相残、众猎人追杀狐狸、村民殴打刘海的场景。再配以“狐狸精、害人精、勾你魂,夺你命”,“剥你皮、抽你筋”等声嘶力竭的叫嚣,觉其与文革中令人魂飞魄散的场面何其相似!张家界的奇山秀水滋生出美丽的生灵,美丽的生灵孕育出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演绎成美丽神话的故乡。故天门山应该是农人、樵夫与狐、兔、熊、鹿和谐相依的人间仙境——这是此剧故事的自然和社会的主题。生活在其间的男女为各自的人美心美、勤劳勇敢、忠厚善良所吸引,彼此爱慕,进而追求爱情婚姻、组建和睦家庭——这是刘胡爱情的根基。仙境与爱情相互辉映使得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更加和乐、浪漫。我们祖祖辈辈所追求的时至今日始得逐步实现的和谐社会——这是可紧密结合现实的时代元素。我认为对原作再怎么改编,绝不能违背以上主题,否则则背离了文艺作品彰显弘扬真善美的主旨。
主题确定了,修改并非难事。因为写“和谐春风”会给剧情提供无限的拓展空间。可以融进湘西的地方风情、民族特色,还可以追求喜剧的和谐欢乐、幽默搞笑,找出有机的而不是生硬的结合点。比如将剧尾写成人狐两界赞许刘胡婚姻,设计刘胡孩子周岁酒的情节,人兽两界可一起出场展示张家界的民俗歌舞(打粑粑、跳摆手舞或茅古斯等),这就是选准了结合点。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把茅古斯生按硬挤进去,游离在主题之外。
第二,是唱“仿咏叹调”,还是唱桑植民歌。
本剧是歌舞剧,所唱大多是咏叹调,但与西洋咏叹调又不一样,听后觉得耳膜受压,神经紧张,古称之“仿咏叹调”。建议将所有的仿咏叹调删除,保留湘剧《刘海砍樵》主题曲,增加湘西民歌,尤其是桑植民歌。桑植民歌是张家界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珍宝,贮藏有着与本剧情能紧密结合的大量词曲。家有富矿不开采,而去捡拾别人之牙慧,实非明智之举。如再有筝、箫、笛、木叶、琵琶、冬冬葵、镏子锣鼓等乐器,嘈嘈切切,刻画出天门仙境的危崖飞瀑、云雾出岫、幽溪清泉、鸟语蜂鸣、牛哞人欢,才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而非现在这样,开最大的音量,播出震耳的噪音,去轰炸听众的耳鼓
第三,其他。
撤销配唱队伍、“讲述者”,化之于村民、动物群中;减少狐狸数量(若改剧情肯定不要那么多)增加兔子、山羊、小熊等等;增加老叟、老妪、幼童、小丫,在“大团圆”的结尾来个全村大联欢(也是张家界民俗、民歌大展示)。
民歌、民俗写入剧本要与情节、主题契合得天衣无缝、切忌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更不能媚俗。湘西汉子、湘西妹子对爱情幸福火辣辣的追求,不见得要非写进粗痞赤裸的句子不可。有人在网上为此叫好,但编剧应该清楚:此剧以后的观众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其中多数人文化水平、鉴赏水平不低,请莫倒他们的味口,莫让他们认为时至今日湘西人还是那么地愚昧、野蛮和痞俗。
灯光、布景还得改,将这实景改成张家界山水的压缩版。近景即狐狸活动处,岩石过多,要增加树木花草。中景要有布置,小桥流水人家,简单碾坊,岸芷汀兰;远景尚可增加“天门翻水”的危崖飞瀑。
进一步整合本土本民族的创作资源。不要迷信什么大师,鲜花、美酒、赞词乃至钞票的堆积不一定能产生好的创意,本地的作家、译者、歌手、舞者人才济济,何必舍近求远、舍便宜求昂贵。同样一首《马桑树儿搭灯台》,宋祖英在维也纳唱的,有一年森保节军旅歌手唱的,都不及桑植向佐绒唱得好,外人学不到本土民族的民歌的神韵。
以上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的赤子之心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