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连续降温,清晨接到采访任务,赴天子山景区采访拆违。
只知道城区控违拆违任务重,没想到景区里面违章建筑也到了非拆不可的地方,没到现场的路上,我有很多诧异。
山上的雾很大,风景锁在雾中。换了几趟车,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子山丁香榕,在我前面到达的已经有区里相关职能部门很多人,也有当地的原住居民和村干部。
丁香榕我曾到过两次,一次是核心景区大拆迁我和区里几位文友曾到这里采访过,当时是一个安置点,当时采访的身份是一位“土记者”。还有一次是和两位摄影爱好者经过这里去空中田园拍摄风景,发现这个安置点已经成了不少自助游、背包族游客落脚的驿站,网络上最为出名的就有米兰客栈等等。
今天要拆迁的当然不是安置点原有房屋和后来改造的客栈。在一定程度上,官方已经默许天子山上客栈的合理存在,尽管没办理相关手续。但这些客栈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确是不可忽视,一是给自助游游客带来方便,二来是给原住民生机带来实惠。
今天要拆迁的是新建的违章建筑,大多在观景台或交通岔道口。听村干部说有44处之多,之所以是违章建筑,就是没有批准的建筑。为什么没手续还有这么多违章建筑?村干部说,老百姓都想依靠旅游做点小生意,结果从一开始的小摊点发展到现在的大摊棚,一方面希望老百姓多些收入,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局势。
我随机走访了大观台的几处违章建筑。这些建筑不管是否有手续,从视觉上看都有碍观瞻,修得很简易,歪歪斜斜,像难民营的临时用房。摊棚没有水泥砖,要不就是不锈钢管支撑,要不就是木棒或者竹棒支撑,顶棚则多为油布或者水泥瓦。之所以没有水泥砖,听说一来是不准运进来,二来是乔装打扮运进来也要十元钱一块砖实在太贵。于是,当地老百姓就用其他物品代替。
当天的拆迁还算顺利,大部分都是户主自拆。听说事先几级主管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大部分老百姓也觉得这些建筑档次太低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和一流的风景不协调。
也有极个别原住民对当天的拆迁有些怨气,说政府没有过多考虑引导原住民的生计与发展,只考虑如何把客人引进山。
与上世纪末拆迁相比,这次体积要小,牵涉面也要小。而且当地拆迁群众也看不出多少不情愿,毕竟只是拆迁他们的违章摊点。而且他们内心明白,违章建筑多了,污染就多,家园就要被毁,子孙饭碗真的成问题。
“政府这件事情做得好,我们坚决支持!”中午,我们被一个拆迁户邀请到他在丁香榕的家里吃饭,一桌子菜,全部是自种自养,原汁原味,吃得我们胃口生津,原有的寒意早已烟消云散,而户主的一番话更让我们看到天子山原住民的质朴与未来。
什么时候?不再去天子山采访拆违,只去天子山拍摄美景和原住民拉拉家长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