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建市2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
作者:卓志华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今年上半年,我市首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天气,继而5月的汶川大地震又给我市的旅游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我市财税部门积极加强征管,强化依法理财,全市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5.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实现了“双过半”。
这仅仅只是我市财税部门加强征管取得的一个方面的成绩。有数据显示,建市20年来,我市的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5636万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1242万元,增长近20倍,年均增长17%,财政支出则由1988年的10058万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259632万元,增长近26倍,年均增长18.66%,全市财政持续快速发展,连续20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狠抓财源建设,使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财可征。
建市二十年来,我市各级财税部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围绕旅游带动战略,按照稳健财政政策和“有保有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清理规范涉及企业和农民的收费项目,大力支持和配合产权、投融资、要素市场等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对财政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清理,制定了财政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制度。同时,围绕提高财源增长能力的目标,积极运用财税政策,采取贴息、公平税负、开辟融资渠道等措施办法,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扩大生财范围和领域,提高非国有经济对财政的贡献能力。
我市还利用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认真帮助基础设施、能源、第三产业等部门和行业搞好项目论证、申报,以此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促进我市的骨干财源培育。
积极加强征管,使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财可用。
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我市财税部门认真开展税源调查与分析,积极探索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和收入预测机制,坚持依法治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后,进一步加大了对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特产税的征缴力度,加强了对土地收益金、土地开垦费、基金等非税收入的征管。
对于非税收入,则通过统一政策、统一预算、统一征收、统一管理,采取以票管费、票款同步、集中手款与委托收款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的管理。征管手段上则实施实时监控,通过开展税源调查,建立重点税源台账,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和跟踪监控,确保重点税源的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积极加强财政各项改革,为民理财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为民理财的水平,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工资统发、政府采购、正份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金财工程建设等,财政工作发生大转变,预算编制实现了综合、细节、规划,资金激拨实现了集中收付,收支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建立起规划、高效的财政运行新机制。
积极稳妥的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政策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模式广泛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基本建立,在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化解乡镇债务等方面成效显著。深入贯彻《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通过统一政策、统一预算、统一征收、统一管理,采取以票管费、票款同步、集中收款与委托收款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的管理。在全市上下全面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及国库集中收付阿制度改革,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节约财政资金、化解财政风险、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方面,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全市所有部门(单位)都已经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不仅包含预算内年初财政安排的资金,还将预算内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也纳入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内容,部门(单位)的事业性收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往来资金、其他收入等都纳入了改革的内容。新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全面实施,通过全面清理津补贴,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全面取消收入过渡性账户,统筹测算津补贴等基础工作,实施了全市津补贴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不断的改革、探索和完善,一个规范、高效的财政运行新机制基本形成。
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有限的财力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切实体现了公共财政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
多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压缩一般、保证重点”的原则,严格预算支出管理,基本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并重点向社会事业倾斜,突出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仅2007年全市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624万元,增长31.85%。其中,市本级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60万元,增长17.51%。2007年以来, 中央、省、市三级共安排资金7160万元,全市广大农村中小学享受免杂费学生达147015人,享受免教科书学生达50371人。
特别是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市财政支出在支农理念、支农力度、支农方式、支农措施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通过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政策,仅2007年共拨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9175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485万元、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498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200万元、油菜良种补贴500万元、生猪良种补贴44万元、能繁母猪饲养补贴2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63万元。开展了水稻保险(慈利县试点)、能繁母猪保险等农业保险工作,各级财政补贴水稻保险资金152万元,能繁母猪保险资金145万元。同时,加强补贴资金管理,全面推广“一卡(折)通”,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的银行卡或存折中,并启动农民补贴网建设,目前财政对农民发放的各项补贴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发放,全市两区两县、102个乡镇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近年来,我市还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全市参合农民108万人,参合率达84.68%。从机制和制度上支持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我市的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对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投入及农村饮水、交通、能源、产业化建设等。仅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支出7600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06万元,用于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扶持产业化经营等,支持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多年来,全市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并建立了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通过组织开展“收支两条线”的专项检查,加强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效地制止了“三乱”。通过清理规范财政资金账户,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增强了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做到规规矩矩理财,明明白白当家。通过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预算监督,规范预算编制和资金拨付程序,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增强了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通过开展财政收入质量检查、财政投资评审、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及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财政收支监管。全市还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并对会计信息失真、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等行为进行了严肃整顿,确保了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网友评论
张
家
界
旅
游
网
张
家
界
领
先
的
旅
游
信
息
提
供
和
服
务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