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建市20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作者:肖成菊 谷若本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扶贫开发为民谋福祉
农历6月的一天,骄阳如火,桑植县西莲乡丰合村村部人流不息,“一二、加油”号子声此起彼伏,众乡亲们正齐心协力把农网改造工程电力物资材料电杆运往架设点,这是记者在该村扶贫建设工地上看到的一幕场景。
我市既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农村目前仍然还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全市两区两县中,桑植县 一直被列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其它三个区县均属省扶县。经过建市以来20年的扶贫攻坚,全市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由 1988年底的56.4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 3.16万人,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607元,与1988年的432元相比,增长2175元。
建市以来,我们从市情出发,明确提出并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一手抓发展旅游,一手抓扶贫开发”的工作方针,坚持以重点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突破口,以结对扶为着力点,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培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等重点工作,努力加快脱贫致富进程。自1994年开始共组织开展了六轮机关单位结对扶贫活动,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1216个。到去年底,全市累计投入国内扶贫资金17.03亿元,其中信贷投入9.79亿元,财政无偿投入5.05亿元,以结对帮扶单位投入为主的其它投入2.18亿元,此外,还积极争取日元扶贫贷款14.53亿日元。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由于大批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陆续发挥效益,我市贫困地区的面貌明显改观。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通过开展以建设扶贫为主轴的扶贫开发,全市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共结束309个村不通公路、173个村不通电的历史,解决21万人、3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增加及改善灌溉面积41.2万亩,改善370个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并在1467个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来,进一步改善了615个村的交通,328个村的生产生活用电,以及10.99万人、13.0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条件,并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29万亩。改善了335所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日元贷款桑植四中及永定区教字垭中、小学教育项目均已竣工。先后为74所乡镇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今年又计划为7所乡镇卫生院添置部分医疗设备。日元贷款桑植瑞塔铺医院卫生项目已经竣工,永定区中医院卫生项目即将竣工。
尤其是省政府作出的加强贫困地区通达工程建设决策,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我市共有181个村的道路新建及改造列入全省计划笼子,目前除慈利县外,其它三个区县均可在今年全面完成省定计划任务,从而使有关村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此外,还新建扶贫沼气池9900多口。
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过程中,我市先后涌现出了熊壁岩修路、战马村引水及猫儿塔造田等耳熟能详的艰苦奋斗典型。
在上轮对口帮扶期间,市人大办为建设扶贫村永定区教子垭镇禹溪村投入210多万元,新修及硬化公路5.2公里,兴建人畜饮水池7个、架水管1200多米,解决了1300多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村部1000多平方米,门面34个,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武陵源区索溪峪镇河口村2003至2004年被确定为省生态扶贫示范村,两年内组织投入各类资金600多万元,全面改善了全村的生态、交通及饮水条件,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30多亩、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户聚居小区,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了一个面积达200多亩的黄金梨基地。由于生产、生活及生态条件全面改善,该村先后被列为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扶贫产业建设初具规模,产业扶贫效益初步显现
为促进贫困地区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我们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出的草食牲畜、林药化工、果蔬等“三大支柱产业”、 烟叶、茶叶、苎麻和花卉苗木等“四大特色产业”建设目标,大力扶持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产业,始终注意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工作重点。
全市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6家,初步形成了稻米、红薯、柑桔、茶叶、烤烟、苎麻、生猪、五倍子、粽叶、花卉苗木等十大产业链条。其中,张家界九天食品有限公司、惊梦酒业公司先后跻身我省 22 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行列。永定区贸源化工公司长期稳居全国行业龙头地位。慈利县金秋食品、农丰苎麻及永定区万农生物公司通过大规模扩张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大批群众脱贫致富。全市共有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省规划湘西地区开发重点项目范围受到扶持,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联接,去年我市共有37.51万个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共发展相关原料生产基地95.53万亩。目前全市共建成以柑桔、板栗为主的干水果基地45万亩,以高山反季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基地面积34万亩,以杜仲、黄柏和厚朴为主的“三木”药材35万亩,“金张家界烤烟”基地8万亩,张家界黄壳麻、苎麻基地7万亩,高山云雾茶基地5万亩。
此外,自2005年以来我市还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组织培训并转移7024名贫困地区劳力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港越公司是桑植县2006年在首届“中博会”上招商引资的一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去年8月建成投产,年宰杀牲畜量可达10万头,去年实现产值6400万元人民币,自营出口226万美元,带动全县9个乡镇200多农户从事畜牧养殖,今年公司预计能实现产值80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7500万元。永定区去年以来重点扶持、培育灵洁公司和同富养殖场等种养殖企业及大户,在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部分面上村推广实施“1+100”增收帮扶工程,即:一个产业大户帮扶带动一百个贫困户参与种、养产业建设,实现当年增收。灵洁公司通过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辣椒幼苗,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带动8个村、2000多名贫困农民建立辣椒种植基地2200亩,辣椒年产量达到400多万公斤,创收660万元。桑植县官地坪镇平头界村, 1999年开始走种烟脱贫致富之路,多年来,全村烟叶种植面积由当时的200亩发展到去年的1060亩,今年达1400多亩,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初的539元增加到去年的8000多元。
贫困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小标题)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贫困局势得到有效缓解,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由 1988年底的56.4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 3.1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432元达到 2607元。武陵源区索溪峪镇双峰村、永定区新桥镇老木峪村、桑植县芭茅溪乡土溪洞村等大批昔日的贫困村,先后进入小康村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行列。各级建设扶贫工作组注重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六轮建设扶贫活动中,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农村党员教育活动,使贫困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显著增强。通过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有效地规范了村务管理活动,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逐步得到体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组织机关单位开展“三下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狠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宣讲与贯彻落实,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办在2003-2004年建设扶贫活动中对口帮扶的桑植县两河口乡五渡潭村,由于“三个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还荣获了全国一百个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