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为民
作者:曾甲长 田瑶 来源:张家界日报
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新的大庸市,将慈利县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管辖,设永定和武陵源两区,市人民政府驻永定区。
对于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40多万人民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
新市筹建,千头万绪。当时,省委、省政府于1988年11月成立了筹建新市的工作班子,并要求大庸市从1989年1月1日起按新的行政体制运行。
从这一天起,市人民政府团结全市各族人民,掀起了“执政为民”的新篇章。
新市筹建,千头万绪。在市人民政府的第一个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建设“团结、务实、廉洁、精干”的政府,奋发有为,带领群众治穷脱贫、把大庸市建成文明发达的、国内外第一流的旅游名胜区。
建市伊始,省政府提出的“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构想,被充分地贯彻到市人民政府的机构设 置上,“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协调服务”,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响亮口号。
新的起点上,尽管面临基础差、底子薄的形势,但年轻的政府充满了信心。在1989年召开的大庸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决定第一步用五年时间,到1993年着重解决全市温饱问题,实现基本脱贫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大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龙头,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向前发展。
这一战略在随后的5年中得到坚定的执行。到1994年大庸市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比1988年增长39.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8.2%,比1988年增长45.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这一时期,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5亿元,年均增长37.2%。其中,1993年完成投资8.7亿元,比1988年增长3.86倍。在财政状况相当紧张的条件下,大庸张家界机场、张家界火车站新站房、电讯大楼、程控电话、渔潭电站、贺龙电站、慈利城关电站、江垭电站、鹭鸶湾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始兴建或建成受益。同一时期,首届国际“森保节”获得了圆满成功,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外宾、全国各地的1200多名嘉宾、300多名中外记者聚集张家界,参与这场后来影响深远的盛会。
在人民生活方面,全市五年安置劳动就业20276人,待业率稳定在3%以内。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574元,比1988年增长6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5亿元,比1988年的1.74亿元增长3.6倍。五年市场物价平均涨幅低于9%。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06元,比上年增长15.4%,比1988年增长63.5%。
值得一提的是,到2003年全市约85%的农民越过温饱线,部分家庭步入小康,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解决全市温饱问题”得以兑现。
面对让人振奋的成绩,政府在2003年的工作报告中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会提出,今后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敢于从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只有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更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
在这次大会上,市政府提出了要继续高举团结奋进的旗帜,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抓经济建设。作风上,必须勤奋务实,少说多做,力戒空谈,深入实际,真抓实干,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
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加快、综合配套发展的新时期,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了要适应当代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文明整洁,富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旅游新城。并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政府工作,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驾驱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的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我市并亲笔题词,给我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为目标,团结奋斗,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1994年大庸市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不久,张家界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随后,张家界的发展由于风景逐步走出“深闺“,受到了国家高层的关注,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及李瑞环、邹家华、钱其琛、吴学谦、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我市视察,提出殷切希望。1995年3月26日至28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我市并亲笔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这些大事件的发生,给我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从1994年至1999年的五年间,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突出农村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突出抓好工业“三改一加强”、旅游训传促销、财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资环境整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1998年,我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1亿元,比1993年增长72.2%,年均增长1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14元,比1993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长17.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45元,比1993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长17.0%。这一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2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6亿元,比1993年分别增长1.23倍和7.74倍。
五年中,我市扶贫攻坚力量加大,全市贫困村人平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以200元幅度增长,贫困人口由1993年末的39.6万人减少到10.7万人。
这一时期,张家界市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93年的34.3:23.8:41.9调整到27.8:29.4:42.8,三产业结构的排序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1999年3月2日,张家界市召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要始终不逾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加快旅游带动战略实施步伐。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稳定和加强农业,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财源建设对外开放。尽早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目标。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艰苦创业,全市经济社会开始进入稳定协调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书记的要求已经基本实现
从1999年开始至2003年张家界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全市经济社会开始进入稳定协调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1998年至2003年的5年时间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98亿元,增长10.2%,五年年增长9.8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9.27%,年均增长12.6%。
200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增长25%。全年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33亿元,年均增长30.1%、38.1%。
交通方面,完成了荷花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了常张高速、张罗、桑龙公路和县乡公路改造等重点项目。能源方面,江垭、渔潭等电站和胡家坪变电站全面竣工。城乡电网改造一、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发展沼气池4.8万口。
水利方面,改造和新建各类水利工程5万多处,治理病险水库187座,建成城市防洪堤30公里,饮水工程738处.。
这一时期,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新建、 改造大庸中路、回龙路等7条主干道和凤湾大桥、澧水大桥等9座桥梁,建成紫舞公园、大庸公园、人民广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新增住房竣工面积290多万平方米,供水、环卫等实施进一步配套.新建木业、五金建材等一批市场及商业网点、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改扩建工程全面铺开,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区建设方面,武陵源核心景区人工设施一、二期搬迁顺利实施,袁家界、鸽子寨等景区相继开放,景区环保车辆开通营运,武陵源景区被评为全国首个”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区”。
接待赞比亚等重要国宾5批、140人次,接待国外高层和重要华人华侨团组40个 1200多人次,成功协办“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办“穿越天门”特技飞行赛、森保节、旅游和农副产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100次以上。
这一时期,不仅完成了各项任务,还成功地应对了一系列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和风险,保持了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特别是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群策群力 科学应对 不畏艰难 严防死守,夺取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面对“7.9”特大洪灾,各级领导科学决策 合理调度,各个单位各负其责,精心组织抢险,即使安置灾民,迅速恢复生产,确保了灾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继续强劲发展,到2003年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前夕,全市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已经进入稳定协调快速发展的时期,江总书记“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目标,到这一时刻已经基本实现。
2003年12月26日,张家界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五年,要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的加快旅游胜地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大部署,抢抓机遇,努力开创我市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三化”,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中,进一步缩小同全国、全省的差距,基本实现“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目标。
市人民政府正带领全市162万人民,按着省委书记张春贤“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的新要求,致力于精品建设,努力实现张家界发展第二次大跨越
大会的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3年后,在2006年全市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之际,与“十五”时期相比,张家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有2000年的60.3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亿元,年均增长10.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777元,年均增长10.6%。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2.9%,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6.9%,到2005年分别达到1440万人次和64亿元,境外游客达到128万人次,年均增长44.7%。财政总收入由3.7亿元增加到7.6亿元,年均增长15.1%,五年翻了一番。
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5亿元,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07亿元增加到37.12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5.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8亿元,人均增长16.8%。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28亿元,减少贫困人口9.7万人。
面对过去的成绩,〈纲要〉指出,加快张家界旅游胜地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发展质量,效率相统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突出旅游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有效规模上下功夫;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谋求发展的首位,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发展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致力促进社会和谐。
〈纲要〉坦率地提出,作为欠发达地区,张家界必需清醒的看到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务必不断以解决这些问题。
〈纲要〉制定后,张家界再次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一年的5月19日,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来张家界考察时,明确提出“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这是在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从此,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目标。
此后不久,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这个总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真情建设。
2年时间里,永定城区“四路”综合改造工程如期实现路面竣工通车目标,大庸东路、鼎泰路、机场路扩建等工程全面完成,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已经建成,永定城区防洪堤工程、武陵源城区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
张家界人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激情,加快建设自己的家园,努力谋求实现张家界发展的第二次大跨越。
网友评论
张
家
界
旅
游
网
张
家
界
领
先
的
旅
游
信
息
提
供
和
服
务
商